解读我国盐业改革破冰

2016-06-07 08:45:10   来源:四川日报

  日前,国务院公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作为目前我国极个别仍保持专营体制、按计划统购统销的领域,改革破冰之后,食盐行业能否彻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对盐业链条上的生产、销售和相关部门来说,路又在何方?

  破冰之后,制盐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多少,卖给谁,卖多少钱,在哪里卖,卖到哪里

  改革怎么改

  食盐专营制度未取消,但制盐企业有了销售权和定价权

  “这是里程碑式的改革。”经历7轮方案打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长期关注盐业改革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龙刚如是形容。

  中国盐业史上,政府对盐的专营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盐业专营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产有定点,运有定商,销有定岸”,生产、运输、销售都有专门的管制,制盐生产企业“戴着镣铐跳舞”,既没有销售权,也没有定价权和商标权。“此次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专营制度对制盐企业长期的封锁。”程龙刚说。

  对于改革的突破点,省盐务管理局局长、省盐业总公司总经理赵辉有进一步的解读——

  这次盐业体制改革,允许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企业的销售权有突破;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企业的定价权有突破;允许产销企业开展跨区域经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有突破,“这意味着,制盐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多少,卖给谁,卖多少钱,在哪里卖,卖到哪里。”

  但食盐专营制度仍未取消,方案明确,在坚持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盐业市场化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确保企业数量只减不增。此次改革方案,直接普惠现有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不再重新核发,有效期延至2018年12月31日。

  生产企业怎么变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放开竞争,市场将重新配置资源,实现优胜劣汰

  有人把这次改革,看作是定点生产企业的一场“淘汰赛”,也是笼子里的竞争。

  根据中国工信部公布的《2013-2015年度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目前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一共有99家,盐产能约4800万吨,2015年全国食盐消费量为980万吨,产能是消费量的近5倍。

  四川同样如此。四川现有10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制盐能力达660万吨,2015年产销量约270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0%左右,年食盐消费量约80万吨,仅占产能的12%。产能大大超过需求,供大于求困扰整个制盐生产环节。在长期专营政策的保护下,部分制盐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创新不足、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综合能耗较高、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这轮盐业体制改革中,将面临巨大挑战。省盐务管理局副局长、省盐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郝跃辉认为,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放开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另一个挑战来自外部。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竞争就不光局限于省内的10家定点生产企业,而是全国99家企业的比拼,外来的海盐、湖盐入川,这让生产井矿盐的川企面临巨大挑战。

  除了挑战,制盐生产企业也直接受益。改革方案出台后,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来说,实现产销合一,原本只能拱手让盐业公司赚走的中间价差,有可能进自己口袋了。

  销售渠道怎么变

  盐业公司垄断地位被打破,业务从销售向上游生产延伸

  对于盐业公司,他们以往靠赚取中间费用盈利,这一模式可能会在改革后被颠覆。

  相关调查显示,在食盐销售的利益分配中,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获取的利益比为1:3。食盐出厂后,通常以大包(50公斤/包)包装卖给省、市级盐业公司,由他们分装成小包装(250克-500克不等)之后卖出。以四川绿色食品食用盐为例,制盐企业久大集团出厂价为1750元/吨,盐业公司批发价为3688元/吨,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为4285元/吨,大部分利润被流通环节获取。

  赵辉说,省盐业总公司下设11个分公司,122个子公司,形成了遍布全省的销售网络。但现在,允许制盐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允许盐业产销企业跨区经营,盐业公司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传统经营业务将经受巨大冲击。机构众多、人员富余、效率不高等问题,无法适应市场化经营的要求,将倒逼盐业公司深化企业改革,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市场。事实上,最近几年,省盐业公司也在从单一的销售公司,向上游制盐环节延伸,控股了乐山、南充两家制盐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的集团构架。

  至于要不要自建销售网络,眼下制盐生产企业的态度并不明朗。改革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剩余半年的时间,仍然由盐业公司负责销售。记者采访多家省内的制盐生产企业,都对此表示“还在研究中,不便表态”。

  自建销售网络,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花费巨大,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的制盐生产企业,能不能负担费用是个问题。其次是有没有能力建渠道。以往制盐生产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以后,能不能搭建顺畅的销售渠道,能不能招揽有经验的销售人才,都是制盐生产企业必须权衡的问题。

  盐都能否受益

  千呼万唤的改革终于来了,自贡欲在“十三五”建成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盐生产基地

  盐都自贡,西秦会馆(现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历经280年风雨,檐脊翼角依然起翘似飞。在自贡大安区的燊海井,有巍然矗立了100多年、近20米高的井盐天车,接上一杯操作人员用传承千年的开采技术,提取自地下千米深处、于2.5亿年前形成的盐卤水,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从抗战时期自贡盐业占工业比重达到惊人的98%,到现在仅占1%。自贡的盐产业在萎缩,新兴产业在崛起。

  来到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久大集团,门口印有厂名的牌匾不知何故已取下,在车水马龙的自贡市东兴寺片区,这里的门庭冷落似乎有些反常。这个自贡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制盐企业,目前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据公开数据显示,久大集团2014年销售收入12.38亿元,同比下滑12.2%,连续3年负增长。

  要说谁最盼望改革?“久大集团的苦水可以倒上一天。”一位自贡盐业的资深人士这样说。在久大集团的资料室里,呼吁改革的各种材料堆得满满当当。

  尽管一直呼吁盐业体制的改革,但是改革来了,自贡能接得住么?

  自贡一位盐厂老工人介绍,多年前,工业用盐和盐日化放开经营之时,自贡盐业对此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思路和举措,在激烈竞争中没有抢得先机。此次食盐放开经营,自贡盐业应该如何吸取以往教训,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迫在眉睫的,是要做好生活用盐产品的开发。久大集团副总经理李俊峰介绍,久大早在2011年就研制出果蔬清洗盐等盐品,但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真正面市,其间坐了3年多“冷板凳”。“在盐业产销分离的现状下,盐厂很多时候都是一厢情愿搞研发。消费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盐厂没概念。”产销一体之后,中间隔板被打破,供给侧和需求侧直接见面,久大集团需要反应更迅速,及时反馈消费者需求,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目前久大集团的盐产品结构中,工业盐产量占比最多。工业盐由于成本高、价格低、需求萎缩,已经成为自贡盐业的亏损点,而食盐将成为盐业的主要增长点。为此,久大集团有可能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从工业盐、食盐并重向以食盐为主、工业盐为辅转变,开发高附加值的食盐产品。

  “你不去抢占市场,别人可要进来。”自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陈久光认为,改革方案出台后,自贡盐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走出去拼抢市场的地步,否则仍然可能被残酷的市场淘汰。“自贡的制盐优势非常突出。”陈久光说,资源富、产品优、装备强、产能大,自贡建成了国内目前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井矿盐生产基地,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盐卤化工体系。在自贡的规划里,到“十三五”末,自贡将以久大集团为龙头,盐年产销量突破5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有望建成国内最大的生活用盐生产基地,并形成世界一流的真空制盐研发、生产和技术输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