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红 陈富强
通讯员 陈飞 陈连忠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白酒行业进入深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一个拥有200多家规范企业、数以千计酒类品牌的仁怀市,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迎接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仁怀市通过推动转型升级,交出了满意答卷。数据显示,仁怀市的白酒产量2011年为19.6万千升,2015年为36.8万千升,今年前4个月为12.6万千升,五年平均增幅为20.8%。而产值从2011年的246.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498.8亿元,五年平均增幅为24.5%。
兼并重组 增强抗风险能力
2011年底,白酒产业进入寒冬和深度调整期的信号已经开始释放,而对此非常敏感的仁怀市并不惊慌。
作为仁怀市白酒产业核心区的茅台镇,在短时间内,下猛药、出重拳取缔、关闭了非法白酒生产企业和小作坊210家,污染企业66家。
通过引入“祥康”“贺天下”等战略投资者,推进地方白酒企业实现规范重组。目前,镇内资产规模上亿的酒类企业已达10多家、千万以上的达50多家,其余企业的规模均在500万元以上。
酒类企业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品牌引领 赢得社会认可
按照“扶持龙头、创建品牌、扩大市场”的这一思路,近年来,仁怀市在支持酒类企业争创驰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同时,还做好“仁怀酱香酒”的地理标志证明和商标认证,并建成了“仁怀酱香酒”的地方标准体系。
据仁怀市市长梁铮介绍,未来五年,仁怀市将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著名商标120件以上。由此形成合理的白酒品牌梯队,从而不断提高“仁怀酱香酒”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据了解,诸如“钓鱼台”“乡巴佬”“美酒河”“酒中酒”“怀庄”“国台”等这些地方酒企的自主品牌,通过市场的历练,已经逐步被广大消费者认可。
销售创新 拓展广阔市场
在白酒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来,仁怀市的白酒企业按照“政府引导、酒协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纷纷创新自己的营销模式。
由该市白酒协会发起的“仁怀酱香酒中国行”,这一别出心裁的营销推介活动,为当地的白酒企业促销产品搭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平台。
据了解,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经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哈尔滨、长沙、广州等地举办了十多次招商引资暨“仁怀酱香酒”推介活动,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杭州娃哈哈集团、上海家化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以及吉林省的祥康集团等战略投资企业相继落户仁怀,抢滩这一块风水宝地。
设立在杭瑞高速公路仁怀服务区的“中国酒都名酒汇”,充分利用“互联网 ”等现代商业模式,精选以贵州茅台酒为龙头的优强企业加盟入驻,打造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平台,吸引了大量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品评购买。
位于仁怀市国酒大道的中国(贵州)酱香酒交易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他们积极尝试“互联网酱香酒”的模式,让企业离市场越来越近、让企业离资金越来越近。吸引了本土100多家有实力的生产、销售企业入驻,从而聚合了大量的生产数据、流通数据和需求数据,同时,不断产生新的交易机遇。
仁怀市经济发展观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