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已可入杯

2016-04-05 10:01:29   来源:江南时报

  一到紫荆花开的时间,便是碧螺春开采的季节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清明已到,碧螺春已可入杯,那入杯的碧螺春,录得“正宗”二字了吗?茶种?产地?技艺?

  茶种说。一到茶季,微信朋友圈里经常会有各种关于碧螺春的刷屏:卖茶人反复强调自己的茶叶是刚开采的“本地群体小叶种”,买茶人则忙着晒自己刚买的新茶照片,感慨着:“如今买本地茶的难度增加了,一要看在哪里买,二要看跟谁买,三还要看上市的时间。”的确,要喝到正宗的“本地茶”,似乎成为了当前,尤其是明前茶的难事儿。而“本地茶”,也成了今年碧螺春茶季的热门词汇,喝茶市民越喝越“精”,已从早期关注茶叶形态升级到对于品种的关注。

  “才林种”并不是当地培优的唯一本地品种,培优改良“本地茶”,原产地保护区的人们从未停止过脚步。“槎湾三号”是近年较为成功的一个优化品种,它既完好保留了传统碧螺春茶的特色,又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消费者对于上市时间和茶叶形态的需求。

  在东山冷水坞的茶园里,一片“姗姗开迟”的茶树,大致能代表苏州“本地茶”近年的发展历程。13年前,苏州地产茶叶因上市晚,常常受到外地茶的冲击,农技人员从当地挑选了18棵母本老树进行选育培优,冷水坞的这片品种表现尤佳:2011年,它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槎湾三号”;2015年,它还代表碧螺春参加了素有“茶叶界奥斯卡”之称的“华茗杯”全国名优绿茶质量评比,以综合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获得特别金奖;今年,既拥有纯正血统又具备上市早等改良特性的“槎湾三号”开始在当地普及。

  东山白沙村75岁的老茶农叶才林,应是茶叶界赫赫有名的大师,他讲解说:“本地茶叶的芽头很纤细、分量轻,摸在手中不像外地茶叶那么扎手。要做500克的茶叶,需要6-7万个这种芽头,而外地品种的茶叶,只需2-3万个芽头。”“才林种”的芽头小,费人工,且单芽少,在一味追求芽尖形态和时间的市场上难卖出好价钱;另外,虽然它已将传统碧螺春出芽时间提前到3月20日左右,但和外地品种相比,仍没有太大优势。

  产地说。东山因其在太湖洞山与庭山以东而得名洞庭东山,主峰莫厘峰,海拔293.5米,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洞庭西山主峰为缥缈峰,海拔336米,是太湖72峰中最高峰。东山和西山,大致是目前公认的碧螺春生长之地了。介绍苏州洞庭山碧螺春时,常说“果茶树间种”,你到那里,看一眼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因为果茶树的间种,航拍东山茶园时,只能拍到树而拍不到茶;而在西山的茶园航拍时,就能比较容易地拍到几片茶园。

  技艺说。上好的碧螺春,需是古法炒制技艺制成。据苏州市吴中区碧螺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介绍说,品质上乘的洞庭山碧螺春要使用土灶炒制,用果木烧火加温,凭炒茶人经验退火加火,经过竹篾回调(抖青回香)、杀青脱水、揉捻、搓团显毫、烘焙、摊晾等一系列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古法技艺制作而成。在温度最高超过300℃的铁锅中,双掌翻、炒、抖、散、揉、捻……马步站桩,凝神聚气,腕力内生,刚柔蓄隐……每一道工序都有着特定的动作,每一份力道都需要严格的把控。

  茶种,产地,技艺……万事俱备,方可成就一杯正宗的“吓煞人香”——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