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辅导班 不如陪孩子一起来做亲子DIY

2016-03-14 12:43:15   来源:陈妍妈妈

  制作艺术品,可引导孩子缓解平时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

  最近几个周末带孩子去体验了一次陶艺的制作...

  提到“陶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景德镇,是的,我国已经有着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

  而现在更多的人在陶吧里制作艺术品,一方面是引导孩子,缓解平时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体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将制作的陶艺自家使用或作为装饰送给亲朋好友。

  工具:


  别被上图的专业工具吓着,其实我们用到的没有那么多。

  因为是体验,还有大师指导帮忙,所以,只有以下几样。

  第一次:拉坯

  陶艺拉坯机:用于以圆心轴为对称的圆体器皿形拉坯...

  雕塑刀:普遍为木质,顶端有金属环装物,可以修泥料

  铁丝:用于切割,拉坯成型后从拉坯机上切割。盆:洗手,湿润泥料。

  第二次:上色:

  笔、颜料、调色盘、水:绘图、上色。

  过程:

  1. 静心:湿润手掌,坐在一条特制的长板凳上,静下心来,用手指、手掌感受拉坯机的转速,想象自己要做的成品是什么?是一个笔筒,一个花瓶,亦或是一只碗?

  大师这时在捏泥,顾名思义就是把泥巴捏过来捏过去,看着大师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

  看似随便的捏,也需要技术,要用力恰当。用力太重了,泥就会糊在手上到处都是,太轻了,又不起作用。

  反思: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压力太大,会使人崩溃;压力太小,又起不了驱动作用。只有不大不小时,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催人奋进。

  2. 拉坯:用双手把泥料放在轮盘中心,大师修成泥柱,再用手下压,使泥料更润更细更容易成型。

  “拉”,用“手”首先让土“立”起来。“坯”藏有一“个”字,指的是要有个性,但不可任性,在天地之内有所收敛,上下有所限度,那就是顶天立地,方为“丕”。这个指的是我们要做“大”作品,不是指作品体量大,大还需须有“心”。

  1)定泥:

  是将泥放入陶艺机器中的主要一部分,目的是让泥在中心点。

  反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被各种脾气左右了自己的心情,但在育儿过程中别让孩子为我们的心情负责。我只有一个孩子,我的中心就是要他健康快乐的长大...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不忘初心!


  2)开孔:手掌扶住泥料,大拇指轻轻下压,在最中间按进柔软的泥料里。随着轮盘的转动,也借助螺旋运动的惯力,泥料慢慢出现一个洞,旁边的泥料慢慢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在快速转动着的轮盘上形成环形墙体。

  反思: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就是可塑性很强的陶泥,我们让孩子怎么样,孩子就可以怎么样,但是孩子本身想成长为一只快乐的小碗,你是否还要强制性的使之成为可爱的花瓶?


  3)提筒:

  手心基本圆起来,四指轻扶,我们就能看见泥料的四周均匀,很快就成筒形,筒壁厚薄也差不多。为了使小碗烧制时不至于裂开,这个动作需要重复多次。

  反思:为了最终的目标,我们要重复一个动作很多次。那为了孩子的成才,我们要先使之成人。在成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我们要考虑各种危险和后果,我们还得不厌其烦反反复复的打磨,即使孩子最后不是精品,那起码会接地气。而我们更是在过程中成就了耐心,磨练了本领,不断的充实自己。这种坚韧的性格不正是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见的么?


  4)塑形:小编家娃儿做的是碗,就看见小娃在大师的指导下大拇指按压时捎带弧度,慢慢的就能看见陶泥出了形状。

  反思:以身作则,我们想孩子怎么样,就得先做榜样。比如我们不爱学习,那起码得假装学习,让孩子看见我们在学习,等孩子慢慢模仿学着学习时,不也达到了你想要的塑形效果么~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世上不可能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最终的后果要么是温水煮青蛙,要么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5)修坯:新手,大师全程操作...好友因为是做花型笔筒,大师特意教他在筒的口部修出花瓣的形,叫咱家小娃好生羡慕...

  反思:修坯时,可能要舍弃一部分陶泥,想想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他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有时也需要舍弃一部分,才能得到更好的。就如修剪树木一样,可能有一些树枝偏离了方向,我们就得狠下心修剪调,虽然有些不忍心,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不得不得保证孩子的大方向是不偏离道路的。


  6)取坯:拉坯机减慢速度,双手平行轮盘拉紧割线,轻轻靠近并嵌入底部,由外向内快速割出,成功,搬运到报纸上等干。

  3. 一两周后,作品干透,就可以铅笔绘画颜料上色啦...放一张陶吧里绘画最好的一幅图,小编不会告诉你是哪个好友的亲子作品...

  4. 上色完成后,坐等两周,等大师烧制好通知我们拿走...